爬架网(附着式升降脚手架)作为一种大型特种设备,其安全性完全依赖于系统、科学、严格的规范管理。规范管理不仅是一项技术要求,更是法定的安
全责任。其管理核心是 “全员、全过程、全方位” 的风险控制。
以下是一套完整、可操作的爬架网规范管理体系,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最终拆除的全过程。
爬架网规范管理核心框架
可以将管理流程概括为以下五个关键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其核心管理要点:

一、前期管理(方案、资质与交底)
这是安全的基础,杜绝“先天不足”。
专项施工方案管理:
必须编制方案: 由专业单位依据工程结构特点、施工环境等进行专项设计,编制详细的《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》。
方案内容全面: 方案需包括架体平面布置图、立面图、预埋点详图、升降原理图、安全措施(防坠、防倾)、施工流程、检查验收标准等。
严格审批论证: 方案必须经过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、总监理工程师审批。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工程,必须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审查,通过后方可
实施。
资质与人员管理:
单位资质: 爬架作业必须由具有“模板脚手架专业承包资质”的专业分包单位承担,严禁无资质或超资质施工。
人员持证上岗: 现场管理人员、安全员、爬架操作工(升降作业人员)必须经过专业培训,并取得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。
安全技术交底:
全面交底: 在安装、升降、拆除作业前,必须对全体作业人员进行书面和口头的安全技术交底。
内容具体: 交底内容需包括施工工艺、安全注意事项、危险点、职责分工、应急措施等,并由所有交底人员签字确认。
二、安装搭设管理
材料进场验收:
所有进场构配件(钢管、扣件、爬升机构、防护网片、连接螺栓等)必须逐批进行验收,检查其合格证、材质证明,确保无变形、开裂、严重锈蚀等缺陷
基础与预埋管理:
检查基础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。
精准预埋: 预埋件(套管或螺杆)的埋设位置必须准确,这是后续爬升安全的根本。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方案要求后,方可进行附墙支座的安装。
过程监控与验收:
按图施工: 严格按专项方案进行安装,确保架体垂直度、水平度及杆件间距符合要求。
分段验收: 安装过程中,应进行分段验收。全部安装完毕后,进行联合验收。
联合验收: 由总包单位、分包单位、监理单位、租赁单位(如有)共同参与。对照方案和规范,对附墙支座、防倾防坠装置、架体结构、电气系统等进行全面检查。验收合格并签字后方可进行首次升降操作。
三、使用与升降作业管理(核心危险环节)
升降作业前检查(“一动一检”):
这是铁律!每次升降前,必须由专人(安全员、操作工)对以下关键项目进行检查:
附墙支座: 安装是否牢固,穿墙螺杆是否拧紧。
防坠防倾装置: 功能是否灵敏有效(这是生命线!)。
架体结构: 有无变形,连接螺栓有无松动。
障碍清除: 架体上与建筑物之间所有障碍物是否清除,无材料堆放。
人员撤离: 架体上所有人员是否已撤离,下方是否设好警戒区。
升降作业过程控制:
统一指挥: 必须设立总指挥,统一发号施令。
持证上岗: 操作人员必须持证。
同步升降: 确保各提升点的升降速度同步,差异不得超过规定值,防止架体变形。
实时监控: 指挥员、操作工必须观察架体运行情况,发现异常(异响、卡阻、不同步)立即停机排查。
使用期间静态管理:
严禁超载: 架体上荷载(模板、钢筋等材料)不得超过设计允许值,且应均匀堆放。
禁止违规改造: 严禁随意拆除结构杆件、防护网片、安全立网。
与模板支撑分离: 架体不得与模板支撑体系、泵送管道等相连。
四、维护与保养管理
日常检查: 安全员、架子工长每日进行巡视检查,重点关注连接点、安全网完整性。
定期检查与保养: 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系统性检查保养。
结构件: 检查有无变形、裂纹、锈蚀,特别是连接螺栓和附墙支座。
升降设备: 检查电动葫芦链条、电缆有无磨损,电机工作是否正常。
防坠装置: 定期进行功能测试,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。
清洁保养: 清除螺纹上的水泥浆,对转动部位进行润滑。
五、拆除管理
编制拆除方案: 同样需要详细的拆除方案和技术交底。
划定警戒区: 设置专人监护,严禁无关人员进入。
遵循顺序: 严格按照“先搭后拆、后搭先拆”的逆序进行,严禁高空抛掷构件。
构件管理: 拆除的构件应及时清运、分类码放,避免损坏,以便后续工程使用。
六、资料档案管理(可追溯性)
规范的管理离不开完整的资料,应建立“一机一档”制度,档案包括:
专项施工方案及专家论证报告。
分包合同与资质文件。
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书。
材料、构配件的合格证明文件。
安装、升降、使用、拆除过程中的检查验收记录表。
维护保养记录。
技术交底文件。
总结而言,爬架网的规范管理是一个动态的、闭环的系统工程。它要求管理者具备高度的责任心,严格遵循“方案先行、过程控制、验收把关、定期维护
”的原则,将每一个环节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人,才能最终确保这一高效工艺的安全性。



